景德镇瓷业遗产研究与保护项目
Jingdezhen Porcelain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
作为景德镇瓷业遗产保护与研究项目(Jingdezhen Porcelain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的发起人,贺鼎(Ding HE)和杨兆凯(Zhaokai YANG)组织对瓷业历史文献与古籍图档的整理、挖掘,开展当地社区居民与工匠的口述历史调查,进行田野踏勘与建筑、遗址的测绘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摄影测量技术进行遗产档案制作。他们带头与景德镇市文旅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景德镇湖田书院进行新的合作,以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驱动景德镇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
项 目 发 起 人
Project Leader
描述
贺鼎博士/Dr. HE Ding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遗产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景观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街专委会副秘书长。
贺鼎博士自2011-2017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张杰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景德镇历史城区瓷业建筑的调查,其博士论文《景德镇历史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及其保护对策研究》获2017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015-2016年贺鼎博士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前欧洲人类学协会主席Michael Herzfeld指导下进行文化人类学与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2021年起,贺鼎博士致力于数字技术、数据科学与文化遗产的融合交叉。兼具城乡规划学与人类学家双重教育背景,贺鼎博士在江西景德镇、河北白洋淀、北京与河北长城进行过一系列聚落遗产研究,在江西景德镇、湖北荆州和山西太谷的历史地段有一系列建筑设计实践。
在过去的12年里,景德镇的工作,特别是融合建筑学、文化人类学与计算机技术开展的瓷业聚落遗产的研究,一直是他的主要关注点。202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专著《景德镇:世界瓷业中心的城市与遗产》。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刊登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题报道。主持项目获得UNESCO“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UNESCO 亚太区活态遗产教案竞赛奖。
杨兆凯博士是资深的策展人、文旅产品规划师、文化遗产专家、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咨询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民日报》“人民文化遗产”智库联合发起人。历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秘书长、重庆市文旅研究院名誉副院长等。教科文组织(UNESCO)苏州中心培训项目讲师,法开署中国项目专家库成员,布加勒斯特中东欧建筑三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文旅部“文旅中国”建设工程专家组专家。曾供职于清华规划院。
杨兆凯/Zhaokai YANG
描述
200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国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出土文献新证与先秦秦汉经籍研究、物质文化文献研究。在学期间多次参加多次国社科和国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工作,曾深入田野参与安阳2015ALN同乐北区考古挖掘和景德镇老城区规划调研,并在A&HCI和CSSCI等级别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于正式出版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10余篇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屋交互设计、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及智能建筑空间设计。近五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计算机触觉的智能建筑空间情绪感知及调控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字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横纵向课题研究共计13项,发表论文近30篇。2019年获得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协会颁发的Young CAADRIA Award(全球共五名获奖者)。交互装置设计作品《巢群》、《筑·幻》、《白塔·似》等作品先后参展于米兰国际设计三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个国际展览。
2015年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学士、博士学位。2015年-2020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参加国内田野考古工作十余项,曾多次赴东非、西亚、日本等地进行发掘和调查。参与多项策展。在《考古》、《文物》等学术期刊已刊发学术论文30余篇。
兰玉萍,籍贯浙江兰溪,中共党员,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曾在景漂陶瓷流动党支部任职副书记;现任教于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陶瓷艺术与设计学院。
201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教研室,从事大数据方向的研究。
郭博雅博士是一名遗产保护、城市历史和文化地理研究者,
长期关注社区生活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关系问题。她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7年取得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硕士学位,2022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目前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讲师。
200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目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国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出土文献新证与先秦秦汉经籍研究、物质文化文献研究。在学期间多次参加多次国社科和国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工作,曾深入田野参与安阳2015ALN同乐北区考古挖掘和景德镇老城区规划调研,并在A&HCI和CSSCI等级别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于正式出版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10余篇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论文。
2010-2015年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摄影测量与遥感博士学位,其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遥感高维时空数据信息挖掘、多源地学数据的智能协同处理、复杂空间场景数字孪生等,对地学过程模拟、大数据协同解译、多模态数字孪生建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项目(1项)等,参与国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制定标准3项目(国标2项,团标1项),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学术论文多篇,获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排名5)1项、国家专利1项。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导航定位与授时》期刊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无人机测绘、导航与位置服务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6项,参加北京市面上基金2项,主持或参加无人机测绘项目等近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多源融合室内外无缝定位模型研究》1部,参编中关村团体标准1项。主持或作为核心人员完成了10余型无人机和无缝导航定位装备的研制,服务于西部测图、海岛礁测绘等重大工程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屋交互设计、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及智能建筑空间设计。近五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计算机触觉的智能建筑空间情绪感知及调控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字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横纵向课题研究共计13项,发表论文近30篇。2019年获得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协会颁发的Young CAADRIA Award(全球共五名获奖者)。交互装置设计作品《巢群》、《筑·幻》、《白塔·似》等作品先后参展于米兰国际设计三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个国际展览。
2015年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学士、博士学位。2015年-2020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宋元明考古。参加国内田野考古工作十余项,曾多次赴东非、西亚、日本等地进行发掘和调查。参与多项策展。在《考古》、《文物》等学术期刊已刊发学术论文30余篇。
兰玉萍,籍贯浙江兰溪,中共党员,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曾在景漂陶瓷流动党支部任职副书记;现任教于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陶瓷艺术与设计学院。
<
>
项目研究团队
Team Members
团队荣誉墙
2014年
张小玢 、 安程 、 楼吉昊 、 郭长冬 、 刘梦佳 、 秦越 、 沈颁泉 、 盖若枚 、 杨绿野 、 付常银 、 方严 、 杨翊洲
2015年
林正豪 、 李紫微 、 刘洁 
2016年
 张剑文 、 杨安琪 
张思慧 、谢祺旭 、 许晓佳
2017年
2018年
 叶征兵 、 张杨姝禾 、 崔婉怡
胡萍
吴海怡 、 王子瑜 、 郑淳之
原琳 、 郑毅 、 胡靖崇
廖菲菲 、 林孙诚 、 陈文婷 、 谷雨欣
梁德宁 、 章亚萌 、 张博涵 、 张佳媛 、 吴思牧 、 刘一凝 、 董航珲
2022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3年
2024年
蒋思玮 、 朱子跃 、 方敏敏 、 张漫天 、 李世豪 、 刘铭麒 、 曹天依 、 张歆然
68位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考古学、历史学、旅游学、遥感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合作对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体系进行了系统考察。
来自景德镇当地的188名陶瓷匠人、社区居民、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一直是我们团队的核心支撑力量。
80多名景德镇当地学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学生获得了相关专业经验及实践经历。
13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