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遗产研究与保护项目
Jingdezhen Porcelain Heritage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
历史考证 · 数字技术
遗产保护 · 活化利用
历史研究、文献学与建筑学
描述
景德镇瓷业遗产项目(PHJ)调查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方面,主持各类建筑学与考古研究项目,包括聚落模式、经济史、建筑类型学、文化地理学、历史人类学。涉及对各类图档的汇集、融合与转译,由此重建历史上景德镇的产业图谱和城市景观。我们同样关注由陶瓷业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的文化空间,例如各类陶瓷生产工艺与作坊、窑场的重新融合和场所精神的重塑。正在进行的研究继续将新旧方法用于促进景德镇陶瓷社区的学术研究。
Historical Research,Documentation and Architecture
Heritage Digitalization
描述
景德镇提供了一个无以伦比的古代陶瓷视觉媒体的视角。历史图画、陶瓷艺术中景德镇生产场景的复原与再现,为数字艺术和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跨越一千年的陶瓷都市与聚落为中华陶耕文明的起源、演变和兴衰以及陶瓷制作实践和艺术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我们正在探索新的媒介,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支持社区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更多远程访问和在地研学的机会。
数字遗产
遗产保护
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项目的核心任务。我们的保护清单涵盖了景德镇瓷业相关的建筑、遗址及乡村与城市聚落,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遗产保护清单,涉及125处遗产点。其中景德镇历史城区、小南河遗产片区是瓷业遗产最富集、类型最丰富的区域,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景德镇瓷业遗产面临盗挖、建设等人为风险和雨水、洪涝和植物等自然环境威胁,气候变化与气候适应性的议题在这里同样适用。我们构建的遗产地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变化和应对风险。这些建筑遗产和古遗址的持续工作和经费投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已有建筑与遗址考古调查中建立的遗产名录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索引清单。
描述
Heritage Conservation
活化利用与非遗传承
描述
我们尝试对传统瓷业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在瓷业遗产聚集的杨梅亭窑附近,我们保护并更新了传统瓷工住宅,改造为景德镇湖田书院:当地陶瓷文化社区的传习中心。项目着重于建筑本体的保护和修复、景德镇传统建筑施工工艺保存和传承、当地废旧材料的循环使用与可持续利用、院落景观的文化内涵隐喻等。景德镇湖田书院的建设,力图普及景德镇陶瓷文化教育,为艺术家提供公共空间,为村落提供社区活动空间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
Adaptive reuse and Regeneration
描述
Kiln sites and Ceramic Archaeology
我们尝试依据历史文献、古籍图档对景德镇窑址分布进行推断,再结合地表建筑遗存和城市地勘报告对窑址分布进行证实。在贺鼎的博士论文及其著作《景德镇:世界瓷业遗产中心的遗产与城市》一书中,已初步绘制窑址地图,涉及景德镇历史城区160多座窑房位置。与当地机构和相关高校合作,为窑址考古提供了诸多资源和机会,这些工作仍需各方的共同努力。
窑址与陶瓷考古
Bio-Cultural Diversity
古代陶瓷业堆积及其周边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生境,遗址内栖息的动物(蛙类、小型哺乳动物、昆虫等)、遗址周边的瓷用植物共同构成了瓷业文化-生态系统,体现出独具特色的生物-文化多样性。一方面,为了服务于陶瓷生产的各种物料、能量需求,上千年的人工干预下,窑址周边形成了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落(松、竹、樟、稻、茶、稻等)和自然生长的原生植物群落(陶瓷釉用蕨类植物、本土蜜源植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陶瓷生产形成的废料堆积有很高的孔隙率,其丰富的水源和空间成为各种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小动物如今成为窑址的“原住民”。
描述
生物-文化多样性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景德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2个项目,包括瓷窑作坊营造、制瓷柴窑烧成、雕塑瓷制作、传统陶瓷书法、民窑陶瓷美术、瓷用毛笔制作、传统制瓷工具制作、制瓷原料加工配制等技艺。此外,涉及祠庙、公所、会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瓷业习俗、曲艺音乐、民间瓷乐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传习、大众传播和文化空间保护,需要将不同社区和空间桥接起来。
Ceramic Intangible Heritage
基金资助
Funding
描述
该项目对景德镇瓷业聚落进行深入调研,采集了包括航拍图像、测绘图纸等一手资料,建立了景德镇瓷业聚落基础数据库。基于GIS系统及面上调研资料,统合整理了景德镇镇区景观特色数据库,宏观构建了景德镇文化景观体系及镇区遗产廊道系统,初步分析了景德镇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模式。以高岭村、礼芳村、湖田村为重点研究案例,深入分析了景德镇矿业聚落、窑柴业聚落及窑业聚落的形态特征、建筑类型和聚落空间模式。
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传统瓷业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保护利用研究——以景德镇为例》(2019-2021)
描述
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城市历史景观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4-2017)
该项目系统分析了当下我国历史街区发展历程及在保护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概念,深入阐述了这一概念对我国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启发。其中,以景德镇瓷业城市历史景观及街区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它们在聚落选址、土地利用和建筑类型等方面的地方性特征,提出了它们相关的遗产资源内容及体系。构建了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街区风险分类分级标准及动态监测系统
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领导小组第一期开放课题:景德镇蛟潭窑柴产运遗产调查专项(2024)
本研究以景德镇礼芳村窑柴产业遗存调查为主要内容,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历史金石碑刻,关注山林经营、窑柴生产和运输相关的内容,挖掘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通过系统梳理家谱、民间与山林经营文书、窑柴交易契约文书等民间文书材料,收集窑柴经营和生产的历史经验、乡约规则、传统习俗、技术要领等口述史材料,展现窑柴产业的历史面貌。
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领导小组第一期开放课题:景德镇镇区瓷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2024)
景德镇以瓷业生产闻名于世,明清设立的御窑厂更是极大促进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德镇的城市也随着官窑与民窑的繁荣出现建设高潮。目前景德镇正积极筹备世界遗产的申报,对于实证景德镇瓷业繁荣的城镇建筑遗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团队拟对景德镇镇区明清瓷业核心建筑遗产历史沿革进行研究,汇集多源文献档案对建筑历史发展进行溯源;通过现状勘查、测绘等工作对建筑风格、形制、功能等深入研究,形成最终成果将为景德镇申报是文化遗产文本提供内容支撑,为瓷业核心建筑遗产保护和修缮提供依据。
描述
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丝沿线中国瓷业聚落谱系构建及整体性保护研究——以福建为例(2024-2027)
“一带一路”倡议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背景下,海丝沿线聚落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基础科学价值,对其瓷业聚落基因谱系及整体性保护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本课题聚焦海上丝路沿线港口贸易带动下,由于陶瓷技艺传播、传承而诱发的不同规模等级位序的瓷业聚落,选取拥有中国沿海最具外向性的高质量密集窑群的福建省为研究范围,提出“外销瓷聚落群系”概念,对相近气候、风土及文化条件下由于陶瓷外销、技艺传播而诱发的不同时序、规模的外销瓷聚落群系展开系统研究。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海丝沿线外销瓷聚落群系、演进脉络与区域格局,构建海丝沿线外销瓷聚落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与类型谱系,探究外销瓷聚落遗产体系构建与评估方法,制定聚落风险评估、整体保护与动态监测策略。本研究对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理论基础价值;对于海丝沿线中国瓷业遗产整体性保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描述
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